|
|
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研究 |
张晓娟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
|
|
摘要 中药性味理论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和配伍的核心理论之一,为方剂的组成提供了基本原则。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性味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中药的性味是古人通过长期实践总结的“化学-药理-功效”经验模型,而有效组分的拆分则为这一模型提供了科学验证。尽管存在复杂性,两者的结合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关键路径。现代研究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方法揭示成分-性味-功效的内在联系,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
关键词 :
性味理论,
拆分,
组合,
物质基础
|
收稿日期: 2025-03-10
|
|
基金资助: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2〕76号) |
[1] 许曼文,施钧瀚,王艳丽,等.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23,42(5):701-707. [2] 王蒙,孙延平,王知斌,等.中药性味理论研究评析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2):625-628. [3] 李文兰,张秀丽,隋峰,等.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2):227-230. [4] 李亚格,克迎迎,王梦梦,等.基于典型热证动物模型物质能量代谢的葶苈子及其性味拆分组分药性归属探讨[J].中草药,2020,51(13):3465-3472. [5] 李霄,孙延平,王秋红,等.商陆及其性味拆分组分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1,49(6):12-17. [6] 丁子禾,杨燕妮,王毅,等.枳壳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及药味归属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9):161-165. [7] 陈静,窦德强.白术性味化学研究[J].中药材,2019,42(7):1702-1708. [8] 杨胜利,孙亚萍,司彦坡,等.麻黄性味拆分组分对上焦水饮内停大鼠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3):1-7. [9] 庞张祥. 薏苡仁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胃肠功能及利尿作用影响的性味药理学评价[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4-16. [10] 徐煜彬,徐志立,李明玉,等.茯苓及其化学拆分组分学习记忆及镇静催眠的性味药理学研究[J].中草药,2014,45(11):1577-1584. [11] 舒尊鹏,杨燕妮,王毅,等.枳壳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对胃肠功能作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0):14-19. [12] 王艳宏,王秋红,夏永刚,等.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J].中成药,2011,33(12):2044-2047. [13] 李振宇,王秋红,杨炳友,等.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基于与治疗银屑病相关药理学指标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6):11-14. [14] 王艳宏,王秋红,夏永刚,等.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宣苦泄”平喘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136-139. [15] 郭晶,孙传鑫,王秋红,等.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性味药理学评价: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降血脂作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7):16-19. [16] 董文婷. 知母化学拆分组分性味药理学评价[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3-10. [17] 孙延平,王艳宏,杨炳友,等.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及药味归属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12):1837-1846,1853. [18] 周鸿雲. 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15-20. [19] 李帅,于京芳.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药配伍规律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4,16(11):113-119. [20] 李薇,季顺欣,冯晓玲,等.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古代妇科医籍滑胎用药规律[J].西部中医药,2024,37(12):71-76. [21] 徐嘉兴,吕静.基于经典名方与文献的中医治疗儿童流感(风热犯卫证)组方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5,31(1):77-8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