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晓玲等. 基于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J].中医药学报,2024,52(07):66-70. [2] 白晶晶. 不同针刺方法联合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21):123-6. [3] 邓志军.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4,52(07):117-21. [4] 陈起伟. 温针灸结合关节松动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J].2023,14(10):1-4. [5] 黄志. 中医正骨推拿联合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24,22(14):130-3.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医药管理杂志. 1994;(06):2. [7] 李圣云. 针刺“吕氏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8例[J].中国针灸. 2023,43(04):437-8. [8] 王玉霞. 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对颈椎病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09):1244-6. [9] 郭健. 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J].中医研究,2024,37(08):41-45. [10] 杨文通.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思路[J].陕西中医,2021,42(12):1742-1744. [11] 董平. 基于气虚血瘀理论探讨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2):585-587. [12] 徐芳园. 风池穴探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01):78-81. [13] 石光煜,于国强.电针双侧“完骨穴”对椎动脉型眩晕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7,23(17):63-64. [14] 张松兴,张立德.完骨穴临证运用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08):75. [15] 王明明,蔡圣朝,魏宝强,等.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8,38(9):925-929 [16] 林先钊. 穴位按揉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08):43-46. [17] 陈乔等. 天宗穴病理“点”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21):9-12. [18] 张小玉. 天宗穴在不同体位下的穴位选取思路及基于其主治特异性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05):1191-1193. [19] 陈夏暄. 冶尕西运用扬刺天宗穴治疗肩痹经验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3):18-20. [20] 张丹峰,郑丽娟,殷亚婷,等.基于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研究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配伍规律[J].中医研究,2024,37(01):69-72. [21] 马佳,王进东.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心综合征35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4,31(06):1147-1149. [22] 饶文斌,邓帅鑫.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20):126-129. [23] 王晓东. 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症状的影响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4,16(23):4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