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 |
匡东旭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
|
|
摘要 传统的中药性味观念,侧重于药材整体功能性,但是随着现代药理学理论的持续发展,开始注重性味的分解和组合特性,拓展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侧重于性味的分解特性,细致分析中药成分所具备的复杂性和药理活性,分析多种成分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其对药效起到的联合作用,旨在为中药精准使用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此外,性味的组合特性侧重于药物彼此之间的合理搭配,切实将性味间的相辅相成和协同作用发挥到位。研究发现,性味所进行的分解和组合所具备的特性为中药学提供了创新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增强中药的疗效及保障其安全性,能促进中医药在当代医疗领域的融合与发展。
|
|
关键词 :
中药性味理论,
现代解读,
临床应用,
个体化治疗,
靶向调节
|
收稿日期: 2025-02-20
|
|
[1] 王蒙,孙延平,王知斌,等.中药性味理论研究评析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2):625-628. [2] 匡海学,王艳宏,王秋红,等.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25-29. [3] 匡海学,程伟.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6):768-771. [4] 傅睿. 中药药性理论辛味功效及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55-56. [5] 李文兰,张秀丽,隋峰,等.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2):227-230. [6] 冯哲,周学平.中药性味相制配伍减毒的方法探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595-598. [7] 邰长利. 浅说四气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11):2186-2188. [8] 苏发智,白晨曦,张文森,等.基于正常及寒热证模型大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天南星与胆南星的药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17):4682-4690. [9] 张文森,崔娜,苏发智,等.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生地黄对寒证大鼠的药性[J].中草药,2024,55(7):2237-2247. [10] 林晓丹,刘祺琦,匡海学,等.炮制对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J].药学前沿,2024,28(12):694-704. [11] 王洋洋,匡海学,苏发智,等.中药四性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五味的关系[J].中草药,2023,54(4):1329-1341. [12] 董文婷. 知母化学拆分组分性味药理学评价[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13] 孟宪群. 川牛膝甘、苦味物质基础及性味药理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14] 许曼文,施钧瀚,王艳丽,等.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23,42(5):701-707. [15] 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3):154-156. [16] 张冰. 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0):656-657. |
[1] |
杜战锋, 王茂德, 姜海涛, 王拓, 李琦. 内镜辅助鞘在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J]. 哈尔滨医药, 2024, 44(3): 32-35. |
[2] |
杨瑞娟, 吴超.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哈尔滨医药, 2023, 43(6): 111-113. |
[3] |
侯明真.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哈尔滨医药, 2023, 43(6): 143-144. |
[4] |
范素珍, 吴晓婷, 陈雪艳, 吴秀红. 巡回无缝隙护理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哈尔滨医药, 2022, 42(1): 141-14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