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映芳,胡婕,杨友丽,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病因素问卷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2):349-352. [2] 邬可为. 不同方式治疗8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2):2079-2082. [3] 李美玉.青光眼学(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92-1194. [4] 万雅妮.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18,33(4):359-364. [5] 刘晓庆.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19,27(4):339-342. [6] 王蕊,杨瑾,尹则琳,等.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9,37(5):382-389. [7] 朱洁,郑洁,汪永.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疗效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8):837-839. [8] 汪迎,陈霞琳.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前房渗出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97-100. [9] 尹文惠,李素霞,董春晓,等.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J].眼科新进展,2020,40(3):230-234. [10] 邓水凤,庞柏林,廖锐,等.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超乳术后的屈光误差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88-1499. |